协同发展,促快递与制造业转型升级 

发布时间:2016-05-20
点击数:

 

    目前,我国快递服务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五种模式,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。无论是制造业发达的上海,还是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,都有待进一步提升。中国邮政快递报选取了前沿理论、先进案例,希望能给读者和企业更多启发。

  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。2015年,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8.9万亿元,其中装备制造业是工业比重最大的行业,达到31.8%。与此同时,我国制造业正在谋求摆脱简单代工模式,从价值链微笑曲线底端的制造环节,转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品牌,着力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型。

    新一轮邮政体制改革以来,我国快递行业规模迅速扩大,2015年业务量达到206.7亿件,稳居全球第一。但快递行业发展过度依赖电商、发展模式单一,亟待转型升级。

    “十三五”期间,制造业和邮政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。在这个过程中,两个行业协同共生的程度,将决定中国制造2025和邮政强国两个重大战略的实施成效。

    制造业转型需快递支撑

   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,分工不断细化,单一企业成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。市场竞争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,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。要想赢得市场,单个企业必须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或整合,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。

    当前,制造业供应链正在面临着深刻变革,变革的方向有四个维度,都需要快递业有效支撑。

    一是客户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,推动制造业供应链从大规模生产向小规模、多频次生产转变。据麦肯锡研究,到2030年,我国城市超过60%的居民年收入为7.9万元~22.9万元,2012年这一比例仅为15%。中等收入阶层将成为消费的主要动力,这些客户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千篇一律的产品,而是希望得到个性化、多样化产品。对于制造业而言,这带来了两个变化:从大规模、少频次的生产方式转向小规模、多频次的生产方式,对应的物流方式从整车物流向快递物流转变。

    二是基于时间的竞争,制造业供应链向敏捷化转变。在个性化消费时代,消费者的偏好容易改变,制造企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,开发和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。例如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,从产品设计到全球店铺上架只要12天,而传统服装供应链需要6~9个月。制造业对应的物流方式从成本效率型向速度响应型转变,快递正契合了“高速度、小批量、多批次、多款式”的供应链运作模式。

    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,推动制造业供应链的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。网络众包、协同设计、个性化定制、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。特别是随着C2B等网络购物模式的兴起,以及大数据、云计算和3D打印技术等的广泛应用,将催生网络型制造的兴起。其模式为,在前端通过预售或大数据预测获取消费者需求,再分解成若干部件订单,各企业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和生产各自部件,同时通过云端进行参数和设计协同,再由制造商集成装配,最后将产品直接寄递给用户。供应链扁平化带来的物流需要从多级分段物流向一体化物流转变,需要快递服务从下游(零售商―消费者)向上游(制造商―消费者)延伸。

    四是技术进步和需求提升,推动我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向高技术制造业方向发展。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,截至2013年年底,我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企业为26894家,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的7.8%;高新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.6万亿元,占全部制造业业务收入的12.8%。高技术制造业,如医药、航空、航天器等,货物价值和毛利率较高,能够支撑快递物流成本。与此同时,高新技术产品,特别是消费类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。例如,手机的更新速度基本为6个月,销售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,库存高企将带来极大损失,这需要快递给予更好的物流服务。

    快递业需自强筋骨

   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人群,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万亿元,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3.2万亿元,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。

    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,中国快递行业发展过度依赖电商,处于被动适应的状态,快件量的2/3来自于网购,新增快件业务量中更是约3/4来自网购。单一的发展模式使快递业陷入价格战泥潭。

    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快递业务平均单价由去年同期的14.7元/件下降为13.4元/件。其内在原因是快递企业缺乏差异化竞争力,都是提供单纯的产品寄递业务,时限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差不多。从快递发展指数的各分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,规模指数增长最快,2014年是2010年的5.1倍,而服务质量指数则相对逊色不少。

    为了更好地迎接上述挑战,快递企业迫切需要差异化发展,而服务制造业必然带来差异化转型。因为每个企业的流程不一样,要嵌入制造业供应链,就必须与制造业的流程紧密结合,实现信息共享、流程对接、服务定制等。

    如果快递企业能够与制造业有效对接,制造业企业要想更换物流服务商,也必须重新进行流程对接、信息系统对接、知识共享等,还需要进行工作过程的磨合,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费用都较高,因此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够获得一定的溢价,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就转向专业能力、网络资源、行业知识、解决方案等全方位的竞争,能够助力快递企业走出价格战的泥潭。

    从全球来看,世界主要知名快递巨头都在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,而且也都是物流领域的强者。在2014年世界物流50强中,第一名就是DHL供应链和全球运输公司,收入为322亿美元,约占DHL集团总收入的50%;UPS供应链公司以约58亿美元收入排名第17位;FedEx供应链公司以14.6亿美元排名第50位。而在全球航空货运量排名中,FedEx排第1位,UPS排第3位,均超过了汉莎航空、新加坡航空等主要航空公司的货运量。在2014年全球机场货运吞吐量排名中,FedEx的基地机场孟菲斯以425.8万吨排第2位,UPS的基地机场路易斯维尔以229.3万吨排名第7位。而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小型城市,客运量很小,机场货运量基本来自于这两家公司。

    而快递要嵌入制造业供应链,需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:即从提供单一寄递服务,到提供部分增值服务(如仓储),再到提供供应链部分环节服务,最后到提供供应链整体优化服务。我国快递企业多数还只能做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,需要向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迈进,这需要快递企业在资本运作、能力建设、运营模式、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长期努力。

(本文来源:中国邮政快递报  作者:)